其他
混合办公:权宜之计还是未来趋势? | 新京智库
文 | 马亮
疫情期间,员工无法到办公室工作,远程办公、居家办公等办公模式日渐流行。与此同时,一大批远程办公平台企业发展迅猛,有力支撑了大量企业的远程办公需求。 随着疫情逐步缓解,一些企业继续推行远程办公,或者采取混合办公模式,规定员工每周至少要到办公室若干次。 一些企业是疫情之下被迫如此,但是也有很多企业主动拥抱混合办公。特别是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对混合办公情有独钟,甚至不少企业宣布未来永久推行混合办公,哪怕疫情结束了也会继续坚持下去。 国内某互联网集团最早在话务员群体试验和推行在家办公,发现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,降低员工流失率,并提高客户满意度。2022年2月,该集团宣布在全公司推行混合办公,员工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,每周三、五在家办公,全面推广“3+2”等工作制。 如今,一些习惯了远程办公的员工,会因为不满企业用工政策调整,可能选择离职。比如,近日海外某公司机器学习总监Ian Goodfellow因为无法远程办公而宣布离职。这家公司在疫情期间推行了为期两年的远程办公政策,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则改为混合办工模式,从每周至少一天到办公室逐步提高到每周三天坐班。但是,Ian不愿意返回办公室工作,坚信“更多的灵活性办公是对我的团队最好的政策”。 然而,对于一些需要线下办公和现场操作的工作岗位,远程办公往往不现实。最近,特斯拉创始人埃隆·马斯克在发给高管和员工的邮件中,旗帜鲜明地命令放弃远程办公,并规定下属至少每周在办公室工作40个小时。特斯拉是汽车制造业企业,装配工必须在车间一线才能完成工作,因此远程办公自然不切实际。 混合办公自出现以来就充满争议,而疫情之下的混合办公则同样面临多元观点的碰撞。疫情防控使混合办公成为企业不得不选择的工作模式,但是后疫情时代混合办公是否会改弦更张,则有待进一步观察。 特别是一些因为疫情而被迫采用混合办公的企业,可能将其视为权宜之计。但是,也有很多企业富有远见,认识到混合办公的未来发展趋势,认为这是企业顺势而为的重要机遇期。
1
混合办公并非权宜之计
虽然混合办公在疫情之前就已得到大量尝试,但是新冠疫情显著加速了混合办公的到来。一些互联网企业宣布永久远程办公,大量企业纷纷试水混合办公。 完全远程办公或完全办公室工作这两个极端并非理想选择,在二者之间是混合办公的谱系,而企业有很大的空间进行灵活安排。 除了完全的居家办公、远程办公,混合办公提供了灵活的弹性工作制。比如人们可以选择每周在办公室工作和居家办公的不同天数组合:4+1、3+2、2+3、1+4等,这使未来的工作模式更加灵活多样。 但是,对于混合办公的认识与定位,人们却莫衷一是。一些人认为这是非常态时期的一时之举、非常措施,在疫情结束后就会恢复常态。但是,也有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混合办公是后疫情时代的未来职业新常态,使混合办公从点到面在各行业扩散。 从混合办公的收益来看,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有多元回报。 员工通过混合办公可以缩短通勤时间,采取灵活就业和弹性工时,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追求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。企业可以推行共享工位并节省写字楼租金,而混合办公也使企业能够进一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,打造低碳减排、关爱员工的企业品牌。 与此同时,未来的职场人士也青睐混合办公。首批“00后”在2022年正式步入职场,国内某知名招聘平台发布的《00后群体就业选择偏好调研报告》显示,“00后”更关注自身,对于不喜欢的工作,“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”也没有用。他们更看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,格外关注假期充足度、加班程度、通勤距离等条件。 “00后”在找工作时也有自己特殊的要求,比如他们向往公平职场环境,一些人在面试时甚至要求老板“不可以对我发火”。毫无疑问,混合办公是他们的菜,而企业要想赢得先机,就应顺势而为,读懂他们的择业观,改善人力资源管理,给他们更多成长空间。 混合办公也带动多家在线办公平台发展,推出更加人性化和界面友好的远程办公系统。一些大企业自建远程办公平台,而中小企业则选择购买远程办公平台服务,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。
2
混合办公也面临争议
▲5月18日,在福建省南安市九牧高端灯塔工厂,自动化设备在流水线上作业。位于福建省南安市的九牧高端灯塔工厂车间所有机械设备均由5G应用控制,实现产线人机协同,生产效率提高了26%。图/新华社
3
如何使混合办公成为未来趋势
特约撰稿人|马亮
(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
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、)
编辑|李潇潇
校对|赵琳
实习生|史笑妍
联系我们:
邮箱 futurecity@xjbsmartcity.com
微信 jimi906
新京智库
新京智库是依托于新京报平台成立的新型媒体智库,我们着眼于自身立足北京的区位优势,服务北京、面向全国、放眼世界。在国家政策解读、政商学媒“四维一体”资源对接、城市案例研究和品牌传播等方面,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、全球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与研究成果,为政府、企业和行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。